第(1/3)页 第二章 婴幼儿生理特点及科学喂养时尚 由胎儿到新生儿一直到成人是一个连续的生命过程。 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与出生后的健康状况及以后的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 婴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各年龄期均具有各自的生理和生长发育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和调整婴幼儿的膳食,将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婴幼儿期各年龄阶段的划分 婴幼儿营养学研究的对象是从胎儿到新生儿、学龄前儿童。 不同年龄的婴幼儿有其不同的生理特点,而不同的生理特点又有着不同的护理和喂养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期之间并无严格界限,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婴幼儿各生长发育期的划分以及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解决在护理和喂养婴幼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常婴幼儿年龄段的划分如下: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婴儿出生后称为胎儿期,从受精开始算起约为38周,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约为40周。 人的胚胎发育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即胚期(1~8周)和胎儿期(9~40周)。 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结扎脐带时开始,至出生后足28天,称为新生儿期。 婴儿期或称为乳儿期指出生后至满1周岁的年龄阶段。 幼儿期出生后的第2和第3年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指3~6岁或7岁,相当于“幼儿园”的阶段。 婴幼儿期的生理特点 胚胎发育期的生理特点 人体胚胎的发育开始于受精,即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一个受精卵细胞的过程。 由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经过约266天,然后离开母体。 一般以妊娠初8周为胚发育期。 胚期为人胚的早期发育,包括受精卵分裂、胚泡及三胚层的形成,进而组织分化,建立各器官、系统的雏形。 此时,胚胎已初具人体外型和各器官的基本结构。 从妊娠第8周至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 其特点是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且功能渐趋成熟。 怀孕后第10~18周,是胎儿脑细胞生长的高峰,这是大脑发育的第一个高峰,而第二个大脑发育高峰则是在出生后的3个月。 在第一个高峰期间,脑细胞的数目、体积和突起的生长情况,对婴儿将来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胎儿脑细胞的发育完全依靠母体血液带来的营养成分。 由于脑细胞的增殖具有“一次性完成”的特点,如果营养缺乏,必然使脑细胞的数目减少。 如果在脑细胞增殖期存在营养不良,将影响细胞的增殖,并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终身缺陷。 新生儿期的生理特点 此期的特点是,新生儿要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环境,经历解剖生理学的巨大变化,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从不成熟转到初建和巩固。 此期新生儿容易出现不适应现象,早产、体重不合胎龄、先天畸形、感染较为多见,发病多、死亡率也高。 从孕期满28周(也有人提出可早到满20周)到生后1周(也有人提出推迟到生后4周),通常被称为围产期。 围产期保健非常重要,包括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观察及疾病的防治,孕妇、产妇的营养保健、生理卫生和适当处理,高危儿的加强治疗等。 此期护理好,有助于降低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高死亡率。 婴儿期的生理特点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尤其以生后头6个月最为迅速,机体各器官继续发育趋于功能完善。 出生后1年内体重3倍于出生体重,身长达到出生时的1.5倍;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脑细胞数目的增加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增加逐渐趋于缓慢,可持续到1岁半,以后几乎不再增加。 脑细胞数目的多少和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如果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不够充分,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严重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使儿童的智力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伤。 此期的婴儿4~6个月以内主要是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则是母乳喂养和辅食喂养相结合。 婴儿的辅食逐渐由流质过渡到半固体。 此时婴儿由于消化道黏膜薄嫩、易于损伤,胃容量又小,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紊乱和腹泻,因此必须供给适宜量的营养素。 这样将有助于预防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和腹泻的发生。 此期小儿机体抵抗力不强,应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预防接种。 幼儿期的生理特点 幼儿期生长发育也是非常旺盛的时期,到3岁时的体重4倍于出生体重,2岁时的身长增加了2倍。 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故咀嚼功能未发育完善。 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此期小儿的食物构成逐渐由半固体过渡到固体,最后到家庭食物,并经历由奶类制品和辅食逐渐替代母乳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不重视营养供应或喂养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幼儿的体重不增或少增,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儿期应增加营养素的摄入量。 学龄前期的生理特点 此期又称为幼童期,其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发育速度变慢,头围已接近成人,但四肢的增长较快。 体重增长落后于身高的增长,使身体显得细长。 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齿率较高。 龋齿不仅使儿童感到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 因此,防治学龄前儿童的龋齿也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功能已发育成熟,各种消化酶发育完全,肠道吸收功能良好。 由于学龄前儿童一天的活动量很大,消耗热能与营养素也多,所以需要的营养也较多。 但儿童每餐的进食量不大,容易饥饿,尤其当早餐进食量少时,易发生低血糖症。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儿童与成人的根本不同在于小儿是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这一生理特点就决定了儿童和成人在营养素需要量方面的差别。 因此,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合理喂养婴幼儿的关键。 体格发育的特点 婴幼儿的机体总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但发育速度并不均衡。 一般体格的生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在婴儿期,尤其是头6个月生长最快,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加速期。 体重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2~3.3千克,6个月内平均每月增长0.6千克,至半岁时约为初生体重的2倍。 后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5千克,至1岁时增至9千克以上,约是出生时体重的3倍。 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平均每月增长0.25千克,至2岁时体重约12千克,为出生时的4倍。 2岁以后的体重增长更慢,每年保持增长在2.3千克左右,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身长婴儿出生时身长约50厘米,生后头半年内共增长约16厘米,后半年内共增长不足9厘米,全年增长约25厘米。 1岁时身长平均增至75厘米。 在幼儿期身长增长的速度减慢,1~2岁全年增加约10厘米,2.3岁平均增加约5厘米,在整个幼儿期共增长25厘米。 因此,3岁的儿童身长约为100厘米,为出生时身长的2倍。 头围、胸围、上臂围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厘米,1岁时增至46厘米,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厘米,5岁时达50厘米。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并开始超过头围,反映出胸廓和胸、背肌肉的发育。 上臂围在出生后第1年内由11厘米增至16厘米,随后维持到5岁左右。 由此可见,婴幼儿体格变化的速度很大。 而营养素是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基础。 每个细胞的增大和数目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作为细胞构成的最基本成分。 与成人相比,婴幼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仅要供给能量及细胞组织更新的原料,而且要供给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婴幼儿的营养需要量不同于成人。 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其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人要多,而且质量要好。 婴儿期,尤其是出生后头6个月生长更快,这个时期营养素的需要量更大,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合理喂养,预防营养不良。 脑发育的特点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完成的。 而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起着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的作用。 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 新生儿出生时脑重量约370克,占体重的1/8左右,而成人脑重约1500克,占体重的1/40。 6个月时脑重600~700克,2岁时达900~1000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大脑的发育,尤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增长、长大和分化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和生后的第1年内,尤其孕25周至头6个月时为激增期。 6个月后增殖速度减慢,而细胞体积增大。 可见怀孕后期3个月至出生后头6个月(主要是哺乳期)是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脑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各种营养素,营养缺乏将对正常的脑发育过程,尤其是脑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网络形成的关键时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脑细胞的增殖、分化特点是“一次性完成”,故妊娠后期及产后头6个月期间的营养就显得特别重要,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也无法补偿,从而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至终身。 消化系统发育的特点 口腔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损伤,故应特别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宜吃过烫或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婴儿双颊部有发育良好的脂肪垫,有助于吮吸活动,出生时小儿已具有良好的吮吸能力;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已十分成熟。 新生儿舌短而宽,齿槽发育较差,但咀嚼肌发育较好,有各种食物反射。 到7~9个月,有的婴儿虽仍未有牙齿萌出,但已能做有节奏的咀嚼运动,咀嚼效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6岁时达到成人的40%,10岁时达75%。 出生时的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唾液中消化酶至少到半岁才开始丰富,淀粉酶量更低,至3~4个月时才达到成人量的1/3,故3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宜喂谷物等富含淀粉的食物。 牙齿牙齿的生长对于婴幼儿来说是与咀嚼功能相互作用的一种消化功能,它有一个发育过程。 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但它的钙化过程早在胎儿5个月时就已经开始。 到2—3岁时乳牙已全部出齐。 恒牙在6岁左右开始萌生,但它的钙化过程早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以逐次与乳牙替换,13岁左右恒牙全部萌出。 食管、胃婴儿的食管较成人的细而短,食管、胃壁黏膜和肌层都较薄嫩,弹力组织发育较差,易受损伤。 婴儿胃呈水平位,到会走路时呈垂直位。 由于婴儿时期胃幽门扩约肌良好,而贲门扩约肌控制能力差,加之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溢乳和呕吐。 初生儿胃纳量小,为30~35毫升,3个月时约为100毫升,6个月时约为200毫升,1岁时约为300毫升。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而异,如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水为1~2小时。 基础胃酸分泌在出生后的几分钟内已经产生,随后几小时内逐渐增高到接近较大儿童的水平。 随着胃酸分泌量的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量也增加,到18个月时已达到成人水平。 与成人相比,婴儿的胃分泌功能明显不全,但其胃功能完全可以消化母乳。 肠婴幼儿的肠壁黏膜细嫩,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结,透过性强,吸收能力好,易于把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管和淋巴管,并运送至全身被机体利用。 婴儿肠壁肌肉较薄弱,并且肠蠕动比成人慢,故食物在肠腔内通过的时间较长,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是婴幼儿的肠液分泌和肠蠕动易发生功能性紊乱。 胰酶出生时胰腺重3~4克,1岁时为12克,5岁时为25克,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重,至成人时可达80克。 在出生时及随后的4周内,十二指肠液中胰淀粉酶很低,故很少能检出,而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和脂酶的活性约相当于成人的10%。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这些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迅速达到成人的水平,并维持恒定不变。 胰淀粉酶活性在6个月以下的小儿较低,以后增多,1岁后才接近成人水平,故不宜过早地给婴儿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因胰腺酶的活性比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也尚不够完善。 肝脏年龄越小,肝脏占体重的比例相对越大。 新生儿肝重约为体重的5.5%,婴儿为3%~5%,而成人为2.5%。 小儿肝脏血管丰富,但肝细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较差。 婴儿时期由于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由此可见,婴幼儿期尤其是婴儿期生长旺盛,但是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胃容量小,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较低,其消化功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对乳汁以外的食品不易耐受,如果喂养不当,容易发生腹泻而导致营养素丢失,发生营养不良。 因此,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纯用母乳喂养,6个月至1岁应以乳类为主要食物,及时科学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胃容量的增大和消化能力的增强,其对各种食物的耐受性提高,应及时合理给予更丰富的食物。 这样既能保证小儿摄入足够并能被充分消化利用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致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总之,婴幼儿处于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与成人相比,婴幼儿需要相对更多的营养素和能量,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如果长期营养素供给不足,孩子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还可能由于失去发育的最佳时期,而影响到今后的健康成长。 故婴幼儿时期的营养对人体一生的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根据其生理发育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其每日饮食。 正常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标准 膳食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也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营养不良的结果不仅仅是患营养缺乏病,并且也易患传染病和感染寄生虫。 营养不足时,体内脂肪首先减少,更严重时蛋白质亦被消耗。 因此,如果膳食质量较好,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较好;膳食质量较差,儿童的生长发育也较差。 但是,生长发育较差的儿童并没有明显的营养缺乏体征。 血和尿的生化检查结果也可能都正常,所以当儿童出现营养不良体征时,已经是严重的阶段了。 因此婴幼儿的生长情况常被认为是评价儿童营养状况的最好指标。 对于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体格发育标准,可以随着小儿生活条件和保健工作的改进而有所提高。 应当指出,所谓的正常标准数值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平均数,与平均数相邻接的数字都是在正常范围。 足月新生儿的计量标准 新生儿测量应于出生时进行(在农村分散条件下最晚不得超过3天)。 初生时各指标一般是男孩略高于女孩,城区孩子高于郊区孩子。 影响初生儿体重、身长的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包括母亲的患病情况、年龄、胎次、营养状况、劳动性质、吸烟与酗酒等因素。 生活条件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基本条件。 适宜的生活条件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会有所促进。 我国儿童体重的增长赶不上身高(长)的增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更加重视和改善婴幼儿营养的问题。 不同地区体格发育的差异 地理条件(如山区、平原、丘陵、沙漠等)、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也有一定影响。 南部地区婴幼儿的体重、身长平均数均比北部地区为低,自初生时就已显示出来。 不同时期体格发育的差异 人类体格发育的总趋势是:现在儿童的身高(长)、体重都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增长。 婴幼儿期的营养需要 人从在母亲体内形成到生命的终止,整个生命过程都需要营养。 人身体体格的大小,智力发育的高低,健康情况的好坏,劳动能力的强弱,以及寿命的长短,都与营养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营养,不仅是防病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生长和发育,关系到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食物从短缺趋于丰富,品种由单调到多样化的变化,均促使人们开始注重膳食与健康。 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我们知道,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要用材料,做衣服要用布,造机器要用金属,做家具要用木料等等。 那么,要长成人的身体,需要用什么材料呢? 从哪里能得到这些材料呢? 营养素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 营养素就是指食物中能维持人的生命、生长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各种有效成分。 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有很多,通常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如果对食物进行化学分析,就会发现谷类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是,其次为蛋白质;豆类和肉类主要含水分以及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和水果则主要是水分,例如菠菜大约含水95%,其他固体物质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包括糖、脂肪、蛋白质,还有极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 如果对人体也进行化学分析,将会发现人体也含有这些种类的营养成分。 例如,一个5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他的身体中约有3/5是水分,1/5是脂肪,其他的1/5则包括蛋白质、糖、无机盐、维生素等。 由此可以看出食物和人体的关系了。 热能的需要 人们要开动汽车,必须要有动力,即由燃料供给能量,才能使汽车开动。 没有燃料,发动机就不能运转,汽车也就不能开动。 在供给汽油时,发动机才能产生开动汽车的能量。 人体也是这样,人体时时刻刻都在活动,不仅走、跑、跳、说话、写字、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劳动等是人体的活动,呼吸、心跳和消化过程也是人体的活动。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气力”,科学上把这种“气力”叫做能量(或称热能)。 能量本身是看不见、抓不着的,但是当能量存在时,你能够观察到发生的变化,例如,当一台汽车的发动机点燃汽油时,你能够看到汽车的移动;当木头燃烧时,你能感到热、看到光;当打开电灯开关时,你能见到光;当人们吃过食物以后,人体才能生长和发育、进行体育运动以及做其他活动。 热能并不是一种营养素,它是由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代谢时释放出来的。 由此,这三者统称为生热营养素。 人体对于热能的需要,仅次于对空气和水。 供给热能的营养素和水加在一起,几乎占人体每日膳食的全部重量。 婴幼儿的热能消耗包括以下5个方面: 维持基础代谢当人体处在静卧、清醒、完全休息的状态时,在适宜温度(18~25℃)和安静环境中,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如心脏跳动、肺呼吸、肌肉紧张度的维持及其他一些基本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基础代谢能量。 此时消耗的能量是人体清醒时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婴幼儿时期基础代谢的需要约占总热能需要量的60%。 由于婴幼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组织所占比例大,故基础代谢率高于成年人,但男女孩之间的差别不大。 供给生长发育的需要生长发育所需热能为小儿所特有,每增加1克的体内新组织,需要18.4~23.8千焦(4.4~5.7千卡)的能量。 处于生长期的儿童,每天供给的能量应该比他们本身活动所消耗的要多些。 这是因为他们形成新组织时还需要能量。 1岁以内增长最快,此项所需占总热能的25%~30%。 人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活动所需要的热能决定于活动的类型、时间和强度。 好动多哭的婴幼儿比年龄相仿的安静孩子,需要的热能可高出3~4倍。 初生婴儿只能啼哭、吮吸,需要热能较少,长大后能自由活动玩耍,则热能的需要量增加。 1岁以内的婴儿,每千克体重需热能为62.7~83.6千焦(15~20千卡),到12岁时每千克体重约需125.4千焦(30千卡)。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类进食以后,可以使安静状态下的身体能量代谢增高,身体向外界散失的热量增加。 这种由于进食而引起的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高,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只是增加入体能量消耗,并不增加能量来源。 婴儿期约有8%的能量用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但因食物不同而有差异,喂母乳时最低,而牛乳或混合喂养时则较高。 排泄的热能消耗每天摄取的食物不能完全吸收,有一部分食物未经消化吸收就被排泄到体外。 摄取正常食物的婴幼儿此项损失通常在10%以内。 蛋白质的需要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材料。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不仅用于补充日常代谢的丢失,而且用以供给生长发育中不断增加新组织的需要,因此婴幼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 蛋白质的生理意义有: 维持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蛋白质是人体器官和组织细胞不断更新的原料。 胎儿在母体中,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由母体供给。 出生以后,身体继续日日增长,直至充分发育成熟,在此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中,蛋白质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节生理功能蛋白质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和细胞内不断进行的物质代谢过程,都是在各种各样的酶催化下进行的。 迄今已知的酶有1000多种,它们都是由蛋白质所组成。 蛋白质还起到调节和控制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抗体蛋白质可以使人体对外界某些有害因素保持高度的抵抗力。 例如,人体防御流行性感冒、麻疹、传染性肝炎、伤寒、白喉和百日咳等疾病的抗体,都是一些蛋白质或其衍生物。 抗体能与入侵的各种细菌、病毒和细菌毒素结合起来,使它们的致病能力减弱,使病原体无法生存、繁殖。 因而可以避免感染,减少疾病发生。 供给热能蛋白质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物质之一,然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供给热能。 人体内旧的或已破损的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分解后的蛋白质大部分作为合成组织细胞的原料被再利用;也有一小部分被排出体外。 在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中,将放出部分热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