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73章 覆灭漠北鲜卑(第二更五千字。新书已开)-《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3)页

    但凡关于钱的变法实施完之后,丞相肯定会趁热打铁,建议陛下再升华一下针对人事,或者说选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这一次,果然还是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中枢右仆射刘巴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实施完货币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样的,在这几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还有好几个,包括向来生活习惯不太健康的法正。历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计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种瞎折腾,所以蝴蝶效应也影响不到法正的寿命,该哪年死时间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刘巴过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诸葛瑾庞统递补,而诸葛瑾提拔上来后空出来的,再让徐庶去填坑。

    倒是鲁肃这些历史上因为曹孙战争时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倒是还活得健健康康,毕竟到221年,鲁肃也还没年满五十岁呢,并不老。

    这些人事变动暂不赘述更多,反正谁上位也不影响新变法的推进。

    而这波人事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正是针对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实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这二十五年里,为了让科举和之前的察举制度衔接、避免选官权力的波动变化太剧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举一直没有成长为李素设想中的完全体,还残余了很多妥协。

    现在,准备期已经足够长、二十五年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也纷纷已经爬上了高位,这就是整整一代人过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级别(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员们,蒋琬、费祎、杨仪、董允、孙资、贾逵、步骘、马良……这些全部都是科举出身的。

    有了这群对科举优越性高度认同的人为骨干,当然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这几项改革意见,让大家讨论:

    首先,从此以后,科举的“举人”产生之后,不再“分州录取”,而是“全国统考”——举人的产生方式,李素依然没敢动太狠,还是把权力下放给了地方,让布政使和郡守们有点操作空间。

    但是,你选上来的人如果成绩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现某个州全州的举人统统全军覆没、最后一个都没考上的丢脸情况。

    在实施这一条的时候,李素倒也不担心什么“不分南北榜录取、会导致教育落后地区被血洗”的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情况跟明朝朱元璋时完全不一样。

    朱元璋那时候好歹还有借口、北方因为常年战乱破坏、被蒙元祸害更深,所以要给他们机会上进。而大汉如今彻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风蔚然。

    要说照顾也不是南北差异,反而是东西有差异——关东地区在刘备治下的时间,要比关西短了将近十年。但关东本来就平原多、地理环境优越富饶,经过二十年和平种田,早就追评回来了。

    而南北差异上,如今南方发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础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结果,李素就只是借鉴了东汉时举孝廉旧法里、对“偏远边防地区优惠政策”,给他们加了录取名额,但南北东西榜是绝对不分开的。

    彻底打通全国统考后,寒门学子无不鼓腹讴歌,称颂陛下圣明、丞相贤达,给了没关系没门路只有读书成绩的学霸指了一条出路。他们被权贵盘根错节挡路的概率,不能说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继续趁热打铁,在“全国统一录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科举考卷糊名制”,让阅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题者是谁。

    当然,看笔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这也没办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时兼顾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监督机构去监督监督机构”的复杂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渐进,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除了上述两点,李素还有其他一些对科举的小优化小调整,无不被寒门视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声。世家私相授受官职察举的利益链,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温水煮青蛙煮死了。

    ……

    内政励精图治、连续拿下两项重大变法之后,大汉的对外军事行动,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随着赵云带着在东北驻扎了多年的骑兵出征,国家再次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朝廷的动员调度能力再次绷紧、不合时宜的内部反抗和异议也被压了下去。

    哪怕之前对李素的进一步深化科举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这时候出头。

    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赵云用兵的时候内部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刘备绝对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们杀了、以维护战时稳定的。

    这样一来,等于是李素变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反对,就已经被捆住了双手。

    而赵云那边,他带了五万精锐骑兵、包括一万铁甲骑兵,走陆路从辽河流域进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随后北上、直逼大鲜卑山与其北侧的呼伦贝尔草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