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不一样的将门-《大宋将门》
第(2/3)页
各大家族全都感到了强烈的危机,不得不奋起直追。
将门是不错,有世袭罔替的位置,一出生就能吃皇粮,多好啊!
可正是因为来的太容易,反而让人瞧不起。将门子弟,多数文不成,武不就,成了半吊子二百五,只能架鹰遛狗,抢男霸女,成了害人精儿。
即便到了军中,也是废物点心。
好在几年前,赵祯就下令,要求各地建立武学,而且武学还要比照官学规模,真正培养出一批年轻的将才。
赵祯还任命狄青统管武学,王宁安也将练兵之法贡献出来。
坦白讲武学是不成功的。
各地的文官普遍抵制,又缺少教员,没有合适的场所,大多数人还是排斥从军,直到目前为止,武学的人数还不如官学的一成,少得可怜。
放眼整个大宋,武学是失败的,不过有一个地方,武学成功了,那就是开封!
各大将门真的狠了心,把所有子弟都塞进去,还嘱咐狄青要狠狠操练,绝不客气。
过去的两年,将门子弟完全没了安逸的生活。
天不亮就要爬起来打熬身体,严格训练。
功夫拳脚,骑马射箭,兵书战策……除了这个传统的项目之外,还有侦查,测绘,统计,后勤……课程之多,简直比官学还要累!
弄得这帮家伙跟要死了似的,好多人嚷嚷着,宁可去考进士,也不来武学受罪。
只是说归说,付出了就有回报。
比如嘉佑二年的会试,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六艺学堂包揽甲科进士,大放异彩。
却忽视了开封武学的成功,北宋的武科是没有殿试一关的,通常都是兵部主持,考生外行居多,考官更外行,能选出什么人来,也就不问可知。
这一次赵祯却是一反常态,他任命狄青为武科主考。
以往的考试题目主要是两项,一个是策论,一个是弓马射箭。
这次的考试科目完全改变了,考试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科目,包括骑射,策论,体能等等。
第二部分则改成了实战较量。
狄青从军中抽调了一批年轻将领,先是进行沙盘推演,接着是实战演习。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
而且狄青还制定了近乎残酷的要求,打赢军中将领,才算是通过会试。
很不幸,武科的通过率不足两成,只有区区126人!其中将门子弟,占了95人,剩下的31人,也是武学出身。
论起比例,武科来得要更加惊人!
这也没有办法,毕竟武学太专业了,根本不是能满天下推广的。
事后赵祯还反思了自己的错误。
当初一时兴起,就嚷嚷着满天下办武学,可试问能当武学教师的,整个大宋有多少?鸿儒哪都有,名将也就那么几个!
摊子铺得很大,投入不少,可是到头来,却培养不出几个合用的人才,有什么必要吗?
第(2/3)页